贵阳市介绍
发布日期:2021-01-26
浏览量:次
字体:[大中小]
来源: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和通讯枢纽,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综合型工业城市。一九九二年七月,国务院决定贵阳市实行沿海开放政策,贵阳市是全省目前唯一的内陆开放城市。
贵阳市地处东经106°07′-107°17′,北纬26°11′-27°22′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为1762米,最低海拔为506米,市中心平均海拔为1000米。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多样是贵阳地理显著特征。始自明隆三年(1569年)贵阳之名一直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13年,贵阳被定为贵州省省会。1941年贵阳正式设市。贵阳市现辖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 2005年11月1日零时的统计资料显示,贵阳市常住人口为387.77万人。
贵州中部地区是全国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贵阳市则位于这个地区的中心,贵阳市蕴藏有丰富的铝、磷、煤、铁、镁、硅、重晶石、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高岭土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铝土矿保有储量3.3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磷矿4.28亿吨,是全国的三大基地之一,贵阳的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矿点集中、交通方便,易于开采等特点。
工业是贵阳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煤炭、化工、电力、建材、橡胶、医药、食品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按照优化发展以铝、特钢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磷、橡胶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绿色食品、卷烟为主的食品工业等现实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调整、改组、改造机械、装备制造、建材及轻纺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贵阳市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00项,新产品开发300项。工业经济呈现了多年未有的高增长。
自1992年贵阳市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并设立开发区10年来,贵阳市已形成以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中药现代化四大优势产业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机械、电子、航天为主的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铝及铝加工业、建材、食品、磨料磨具、水泥、医药、钎具、新材料等为特色的省级白云经济开发区。
贵阳市能源资源充足,境内有大小河流98条,建设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5亿立方米,地下水11.79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质好,流量稳定,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藏量为1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90万千瓦,水电站装机容量近100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气候 贵阳市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15.3℃,市区平均气温为:1月1-5℃,7月20-24℃;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时数1354小时,常年相对湿度大于77%,无霜期270天。
贵阳市地处山地丘陵之中,群山环抱,素来被称为“山国之都”。 其中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因此才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美誉。同时,它还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苗、布依、侗、回等多民族共居的城市,自古就有着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璀璨的民族文化。优美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贵阳多山地丘陵的地理环境。怪石、凌峰、溶洞、幽林,多样的景色风光使人流连忘返;奇特的地形地貌让人心叹神怡。红枫湖、百花湖等等风景名胜区更是欣赏这高原自然景观的绝佳地点。
贵阳市——中国的避暑之都 2006年5月26日, 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亚太委员会直属机构)、中国城市研究院(香港)口碑中心、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中国委员会等机构,在香港联合组织“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鉴活动。
有“森林之城” 魅力的贵阳市在本次评鉴中,再次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并名列第一。按照联合评鉴委员会的排名规则:“宜居、宜游、宜业”,是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最主要的标志;入选“中国避暑之都”的条件还必须是连续两届排名最前面的城市。鉴于贵阳市曾在“2004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中排名第一,已连续两届名列榜首。因此在本届评鉴活动中,贵阳市同时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特别称号。
综合评鉴机构同时宣布:为了维护贵阳市“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从下一届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活动起,将只推举“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而不再评鉴“中国避暑之都”。
设在香港的该联合评鉴委员会论证的结果一致表明:中国夏季最好的避暑旅游城市是贵阳市。